目前分類:傷寒論 (21)

瀏覽方式: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

《傷寒論》的內容,多能理論聯繫實際,理法方藥兼備,形成辨證論治的體系。使人越讀越有味,越用越想用,成爲後世醫學的規範。它對發展中醫學、指導臨床實踐,作出了巨大的責獻。
    《傷寒論》實載113方(佚一方)。其方結給構比較嚴謹,藥眯精煉,配伍有度,煎服得法。比起《內經》13方,有了新的發展。故被後世醫家所推崇,獲有“醫方之祖”的稱號。
    辨證論治是中醫必須遵循的準則。理法方藥的統一,更是取得療效的關鍵。所以,經方運用得當,往往效如桴鼓。

爲了正確運用經方,現談談個人體會―使用經方的關健在於抓住主證,希望得到讀者們的重視,對學習和使用《傷寒論》方有些裨益。

 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傷寒論》所載的寒熱之藥並用方劑,概括起來有柴胡桂枝幹姜湯、梔子幹姜湯、半夏瀉心湯、附子瀉心湯、黃連湯、烏梅丸、麻黃升麻湯、幹薑黃芩黃連人參湯,一共八個方子。而柴胡桂枝幹姜湯已經講過,梔子千姜湯從略,生薑瀉心湯、甘草瀉心湯可以以半夏瀉心湯爲代表。下面分別對各方劑進行簡要敍述。

一、半夏瀉心湯

半夏瀉心湯是寒藥、熱藥雜用的方子。它屬於和解脾胃寒熱之邪的代表方。生薑瀉心湯和甘草瀉心湯都是在它的方藥基礎上加減變化面成。它是治療脾胃之氣失和、心下痞滿而挾有痰飲的一種病證。因其挾有痰飲,故兼有嘔吐之證。如結合臨床觀察,此證當有心下痞滿、嘔吐、腸鳴下利,或大便不調之證。本證的産生,由於脾胃陰陽不和,升降失序,中焦之氣痞塞、寒熱錯雜,痰飲內生之所致。故用半夏瀉心湯苦降辛開、和胃滌痰爲主。
    半夏瀉心湯由半夏、黃岑、黃連、人參、炙甘草,大棗組成。此證氣機升降不利,中焦痞塞,胃氣不降而生熱,故方用芩、連之苦寒以降之,脾氣不升而生寒則腸鳴下利,故用於姜之辛熱以溫之,痰飲擾胃,逆而作嘔,故用半夏降逆和胃以止嘔;脾胃氣弱,不能斡旋上下,故以參,草、棗以補之。本方清上溫下、苦降辛開、寒熱並用,以和脾胃,爲治心下痞的主方。
  【按】心下爲半表半裏部位(在胸之下、腹之上),故其爲病,則用瀉心湯和解爲宜。然小柴胡湯治在肝膽,而瀉心湯則治在脾胃。兩證的氣機皆有出入升降不利的特點,又皆系陰陽的乖戾不和所致,若不用和解而用它法治療,則病不能愈。尤以“心下”位於胸腹之間,乃氣之上下要道,故陰陽交通不利則作痞。痞者塞也,氣滯而不行,非血非水,中實無物,故按之則濡,而但氣痞耳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四逆湯類是以四逆湯爲代表的加減方類。它包括了四逆加人參湯,通脈四逆湯,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,白通湯,白通加豬膽汁湯,幹姜附子湯,茯苓四逆腸,附子湯八個方劑而言。

一、四逆湯

四逆湯是治少陰病陽虛寒化證的。少陰病的陽氣爲一身陽氣之總司。陽氣有腐熟水穀,蒸化輸布水液的作用。少陰陽虛,不能腐熟水穀,不能氣化津液,因而或見下利清穀,或致寒飲停聚於膈上,使人幹嘔欲吐而又無物吐出,陽虛不達四末,故手足發涼,甚則出現四肢厥逆等證。《傷寒論》281條說:“少陰之爲病,脈微細,但欲寐也”。所以,少陰病人往往出現精神不振的欲寐而又不能熟寐的“但欲寐”之證。夫六經爲病,惟少陰病證最難辨。仲景所述少陰病的脈微細,但欲寐,小便數而白,背惡寒.四肢厥冷等證,此皆人之易知而易辨。其所准者是,雖有惡寒,甚者反不覺寒,或但喜厚衣近火,問之則不言怕寒,殊不知厚衣近火即怕寒也。也有善瞌睡而精神不振者,實即“但欲寐”之漸,稍不留心,也極易造成誤診、漏診,故臨床切不可疏忽大意。
     四逆湯由生附子、幹薑、炙甘草組成。方中的生附子溫少陰以回陽,幹姜溫中以散寒,炙甘草和中補虛,三藥配伍,共奏回陽救逆之功。因其可治四肢厥逆,故名之以四逆湯。四肢厥逆,乃因真陽衰微,陰邪勢盛,陽氣不充於四肢,陰陽不相順接而致。
    羅××,男,50歲。夏日天熱,汗出頗多,自覺躁熱而渴。夜又行房,口渴更甚。乃瓢飲涼水甚多。未幾,覺小腹窘痛,陰莖也向裏抽縮,手足發涼。自覺病情嚴重,乃邀餘診。切其脈沈而弱,視其舌淡嫩而苔白。此乃少陰陽虛而複受陰寒之重證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理中湯類,指的是理中湯、丸,桂枝人參湯,甘草幹姜湯三個方劑而言。這三個方子,應以理中湯爲代表,其他方劑則是由理中湯加減變化而成。

一、理中湯

理中湯是治療太陰脾氣虛寒證的主方。脾居中州,依賴脾陽的運化功能而升清降濁,運化水穀精微而爲後天之本。若中陽虛衰,脾陽不運,則寒濕不化,升降不利,即形成了太陰爲病。其症狀表現爲:腹瀉益甚,腹脹不減,時腹自痛,不欲飲食,脈沈遲無力,舌淡苔白。治用理中湯溫中暖寒,健脾運濕,使腹瀉止則病癒。
    理中湯(又名人參湯),由人參、白術、幹薑、炙甘草組成。方中用人參、甘草以補脾氣之虛,千姜、白術以溫脾寒而化濕。
    服理中湯後,要經一食頃的時間,須飲熱稀粥一升許,避寒保溫,勿揭衣被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小柴胡湯證治
柴胡湯類,指的是以小柴胡湯爲代表的一組方劑。柴胡湯是治療少陽病的主方,它以口苦、咽幹、目眩的少陽腑證和耳聾、目赤、頭疼痛、胸脅苦滿的少陽經證爲治療物件。

邪客少陽之經,正邪相爭在於脅下,脅下屬于表裏之夾界,而側于太陽、陽明兩經之間。邪氣進而入陰則惡寒,正氣勝邪出於陽則發熱。由於邪有進退,正有勝負,故病人時而發熱,時而惡寒,寒來熱往,熱來寒往,寒熱交替出現,即爲往來寒熱。它既不同於太陽病的發熱惡寒,也不同于陽明的但熱不寒,臨證之時,務須分清。
    少陽屬膽,而連於肝,性喜疏泄,而惡抑鬱,故少陽爲病,可出現胸脅苦滿,默默不欲飲食等氣鬱之證。膽氣內鬱,若化火而迫膽汁上滋,則見口苦,火熱傷津,則見咽幹,風木爲病,則見目眩等證,而作爲少陽病的提綱證。太陽脈浮,陽明脈大,而少陽則脈弦,其舌苔則以白滑之象爲准。
    考《傷寒論》以柴胡名方的共有六方:即小柴胡湯,大柴胡湯,柴胡加芒硝湯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,柴胡桂枝湯,柴胡桂枝幹姜湯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承氣湯類,指的是大承氣湯、調胃承氣湯、小承氣湯、麻子仁丸、桃仁承氣湯、厚朴七物湯、厚朴三物湯、厚朴大黃湯、大黃硝石湯、大黃牡丹皮湯、三一承氣湯、黃龍湯、增液承氣湯等十三個方劑。這十三個方劑,以大承氣湯爲代表。其餘十二個方子,皆在大承氣湯基礎上加減變化而成。

一、大承氣湯
大承氣湯是治療陽明病腑氣實而燥屎已成的病變。必須具有腹部痞滿、大便燥堅的證候特點方可使用。
    我認爲:“大便硬”是小承氣湯的主證,而“大便燥”方是大承氣湯的主證。兩證雖皆有大便不通,但程度而有輕重之分。正如第215條所說:“陽明病,譫語有潮熱,反不能食者,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。若能食者,但硬耳”。從這段文字可以著出,“燥屎”與“大便硬”的概念並不相同。“大便硬”指的是大便幹硬,而猶能成條;“燥屎”指的是大便成球,而不是成條,所以才叫“燥屎五六枚也。”它反映了燥熱灼津,糟粕凝結,形同羊屎,嵌頓於腸而不得排出體外。此證燥熱已深,腑氣阻塞,故可五六日,甚至十餘日而不大便,以致腹滿疼痛,或見繞臍作痛,腹滿不減,雖減亦不足道。此證腸實而胃滿、腑氣受阻,故反不能食,燥熱內焚,除傷自身津液而見汗出、潮熱、譫語以外,還要下劫肝腎之陰,出見“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”等傷陰證候。大承氣湯證範圍爲廣,限予篇幅,不能列舉,請參照前面的《試論六經病提綱證的意義》,互相對參,則庶幾近之。
    大承氣湯在《 傷寒論》 中凡十九見,所以,它比調胃承氣湯、小承氣湯的治療範圍寬廣。爲此,要掌握了大承氣湯證的辨證知識,而對於陽明病的各種胃實之證,就會起到觸類旁通、舉一反三的功效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白虎湯類,指的是白虎湯、白虎加人參湯、白虎加桂枝揚、竹葉石膏湯、白虎加蒼術湯、玉女煎、化斑湯七個方劑而言。這七個方劑,而以白虎湯爲代表,其餘六方,皆是在白虎湯基礎上,加減變化而成的。

一、白虎湯

白虎湯是治陽明熱證的主方。陽明熱證,是指陽明裏熱熾盛,但尚未斂結成爲腑實,熱在陽明氣分而彌漫全身,充斥內外,表現爲表裏俱熱的一種證候。陽明熱證與陽明腑實證比較,腑證可以說是有形之裏實,而熱證則是無形之裏熱。因熱證之身熱來自於裏,並非邪在經表,故也不同于陽明經證。
    陽明裏熱,彌漫全身,充斥內外,故一身表裏皆熱,熱盛迫津外泄,故汗出;熱盛津傷,故口燥舌幹,煩渴而喜冷飲;陽明熱甚,氣血沸騰,故脈洪大或浮滑而數。以上所述大熱、大汗、大渴、脈洪大,即“四大證”,可以說是陽明熱證的典型證候,也是陽明熱證的辨證要點。其中尤以煩渴和汗出而爲使用本方主要之根據。
    白虎湯是由石膏、知母、甘草(炙)、粳米四味藥組成。方中石膏大寒,善清陽明氣分之熱而不傷津;知母苦寒而潤,既能清熱,又能滋助肺胃之陰;粳米、甘草滋養胃腑氣液,以免中寒之弊。四藥合用,共奏清熱生津之功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苓桂劑,指《傷寒論》中以茯苓、桂技爲主藥的方劑,其中包括苓桂術甘湯、苓桂姜甘湯、五苓散等方劑在內。爲使本講內容更爲完備,也將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苓桂劑和自製之方補充了進去。苓桂劑主要是用來治療水氣上沖證的,此病爲常見病和多發病,歷代醫家都比較重視,在臨床治療上也有所發展。水氣上沖證,散見於《傷寒論》與《金匱要略方論》,張仲景提出了以苓桂爲主藥的一類方劑的相應治法。但文中的苓桂諸方證,分列於不同的疾病篇章,缺乏系統歸納和有機聯繫,使人難以掌握全面。爲此,綜合各條有關方證,結合個個臨床體會,將苓桂劑在臨床中的加減運用加以論述,以治療包括太陽病腑證在內的各種有關水氣的疾患。

一、水氣的概念

古人對水氣的概念,認識也頗不一致,有人認爲水氣是水之寒氣,如成無己注水氣上沖時說:“水寒相搏,肺寒氣逆”;也有認爲水氣即水飲,如錢天來注:“水氣,水飲之屬也”。我認爲上述兩種不同的見解,似乎各自說了一半,周爲水與寒、水與飲,往往協同發病,水指其形,寒指其氣,飲則指其邪,二者相因,故不能加以分割。
   水氣的概念,應是既有水飲,又有寒氣,這樣去理解,則比較恰當。
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一、麻黃湯的適應證

麻黃湯是治療太陽傷寒的主方。太陽傷寒,是指寒邪外襲以後,在太陽病提綱證上,又出現身疼、腰痛、骨節疼痛,惡寒,發熱,無汗而喘等證的就叫做太陽傷寒證。所以它和近代醫學的“腸傷寒”不同。寒邪,在六淫邪氣中屬於陰邪,侵犯人體,最易損傷陽氣。人體陽氣被寒邪所傷。失去正常的溫煦作用,所以必見惡寒。太陽傷寒的惡寒,是很嚴重的,即使多穿衣,多蓋被,或者烤火取暖,也常常是不得緩解。寒主凝滯、主痛,又主收引,故除惡寒之外,還見各種疼痛之證。外感寒邪,營衛凝澀不利,皮毛腠理斂縮閉塞,所以身上不出汗。即捫其皮膚灼熱燙手,但無絲毫汗意可言,這在診斷上很有價健。“肺之合皮也,其榮毛也”,皮毛汗孔被寒邪閉鬱,肺氣也就不得宣發,肺氣失宜,則氣逆作喘;若影響到胃氣的和降,還可見到嘔逆。此證無汗而表實,且爲寒邪所傷,使脈緊而有力,故脈浮緊而異於中風之浮緩。桂枝證與麻黃證,均屬太陽病,故脈浮,頭項強痛,而惡風寒是它們的共見證。但桂枝證爲表虛,以汗出、惡風、脈浮緩爲主;麻黃證爲表實,以無汗、惡寒、身疼、脈浮緊爲主,兩者有所不同,不可混淆。

麻黃湯由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炙甘草四味藥組成。麻黃辛溫,可發散風寒,開腠理而發汗,宜肺平喘,桂枝通陽解肌,助麻黃發散風寒,杏仁苦溫利肺,助麻黃宣肺平喘,甘草則調和諸藥而護正。本方爲辛溫發汗之峻劑,但麻黃與甘草的劑量之比,以三比一爲准,如此服之方能奏發汗之效。

 

二、麻黃湯的臨床應用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一、桂枝湯的適應證

桂枝湯是治療太陽中風的主方。太陽中風,是指風邪外襲以後,在太陽病的提綱脈證上,又出現發熱、汗出、惡風、脈緩等脈證的就叫做太陽中風證。所以,它和近代醫學“腦血管意外”的中風不同。風爲陽邪,犯表襲衛,衛陽與風邪相搏,故先見發熱。並且,發熱的出現既迅速而又突出,它與以惡寒爲突比的太陽傷寒證的臨床表現有所不同。衛陽被風邪所傷,失去了衛護肌表,管理汗孔開閤的作用,再加上風邪的不斷疏泄,迫使營陰不能內守,因而可出現“自汗出”的證候。但是中風的汗出,並不是汗多而連綿不斷,而僅是皮膚潮潤,以手捫之可知有汗爲辨。汗出則更使肌腠疏鬆不固,衛氣隨之也泄。反映在脈象上即是緩脈。張仲景在第12條對此證作了很形象的描述和很好的說明:脈“陽浮而陰弱”,即指浮取有餘,重按不足的浮而緩弱的脈象。“翕翕發熱”、“浙浙惡風”、“嗇嗇惡寒”,形容象多著衣服那樣的發熱:象冷水淋在身上一樣的怕風,而怕冷又表現出一種畏縮的樣子。同時由於風邪外襲,影響了肺氣的宣發和胃氣的下降;肺氣不利則鼻嗚,胃氣上逆則幹嘔。太陽中風的病理,可概括爲“榮弱衛強”四字。“榮弱”是說榮陰失去衛陽的固護而外泄,反映了正氣有不足的一面,“衛強”指風邪犯于衛分,反映了邪氣盛實的一面。總起來看,風邪外襲以致榮衛不和,就是太陽中風證最基本的病理特點。
    太陽病的中風證當用桂枝湯治療,但桂枝湯卻不僅限於治太陽中風證。如本屬太陽傷寒證,經過汗下之後,表邪仍不解,或雖經汗解, 但又複感風寒病在表者,均可以用桂枝湯再行解表。爲什麽不用麻黃湯呢?這是因爲病雖原屬傷寒,但已經汗下,儘管表證仍在,也不宜再用峻汗之法。用桂枝湯可解肌發表,調和榮衛,雖發汗祛邪,但又不損傷正氣。正如第57條說:“傷寒發汗已解,半日許複煩,脈浮數者,可更發汗,宜桂枝湯”。還有一種情況,即有的病人內臟並沒有反映什麽毛病,只是不時的自汗出,或伴以發熱,這是什麽原因呢?這是因爲“衛氣不和”, “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”。也就是說,雖然病人營氣和順,但衛氣不和,不能與營氣密切協作,以致營衛各行其事,衛氣不能外固,營陰不能內守,因而“常自汗出”或“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”。這種既非太陽中風,又“髒無他病”的榮衛不和證,也要用桂枝湯在發病之前服藥取汗,使營衛調和則愈。

桂技湯由桂枝、芍藥、炙甘草、大棗、生薑組成。方中桂枝溫通衛陽,配生薑之辛,以解衛分之風邪,芍藥味微苦酸,能斂陰和營,配大棗之甘,可滋養營陰之弱;甘草和中扶虛,佐桂、芍以和陰陽。以上五藥,內含辛、酸、甘等味,由於辛甘化用可以助衛,酸甘化陰可以和營,故桂枝湯有調和營衛的功效。本方服法,要求藥後喝熱稀粥,溫複避風,其目的是使穀氣內充,既可以助桂枝發汗驅除衛分之邪,又可以內資汗源而和營陰之虛。
     柯琴在評價桂枝湯時說:“此爲仲景群方之魁,乃滋陰和陽,調和營衛,解脫發汗之總方也。凡頭痛發熱,惡風惡寒,其脈浮而弱,汗自出者,不拘何經,不論中風、傷寒、雜病,鹹得用此發汗,若妄汗、妄下,而表不解者,仍當用此解肌。如所雲頭痛、發熱、惡寒、惡風、鼻鳴、幹嘔等病,但見一證便是,不必悉具,惟以脈弱自汗爲主耳”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研究《傷寒論》 的六經辨證理論是很多的。其以標本中見的理論去指導六經證治的則稱之爲氣化學說。這個學派的代表則有張隱庵、陳修園等人。氣化學說源於《內經》 的運氣學說,經過傷寒家們的移植和發揮,用以說明六經六氣標本圖1 上中下標本中見圖 

 上中下標本中見圖

1 上中下標本中見圖

 

中見之理,以反映六經爲病的生理病理特點而指導於臨床。爲此,闡述這一學說時,必須先從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談起。它說: 少陽之上,火氣治之,中見厥陰;陽明之上,燥氣治之,中見太陰;太陽之上,寒氣治之,中見少陰;厥陰之上,風氣治之,中見少陽;少陰之上,熱氣治之,中見太陽。太陰之上,濕氣治之,中見陽明。所謂本也,本之下,中之見也,見之下,氣之標也,”由於以上的陰陽六氣標本理論的建立,就爲傷寒學六經氣化學說提供了理論上的根據。圖2 臟腑經絡應天本標中氣圖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六經爲病的提綱證,是《傷寒論》辨證的綱領。六經爲病,各有一條綱領,古人以之比如大將建旗鼓,便士卒望之而知趨,方能壓住陣腳,而能指揮若定。觀張仲景於複雜的疾病中,擇出六經至當的證候,即所以建旗鼓。用以反映疾病的規律,使人知所趨。由是觀之,六經的提綱證,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   爲了說明六經的提綱證,首先必須弄清六經辨證的物件和範圍。我認爲,六經辨證方法,原是以邪氣傷人而立論的,並非只針對傷寒之一病。
   柯韻伯在《傷寒論翼》 的序言中說:“原夫仲景之六經,爲百病立法,不專爲傷寒一科。傷寒雜病治無二理,鹹歸六經之制節”。柯氏把六經辨證,視爲百病而立,實能先獲張仲景之心,因而也就掃清了只治傷寒一病的俗見,擴大了六經辨證的範圍。簡而言之,這部書包括了兩類疾患:一類是急性熱病的傷寒,二類則是慢性疾患的雜病。兩者發病雖異,而醫理則通,都不能離開六經之制節。所以本書的內容是以六經辨證爲宗旨。

六經本身是由臟腑經絡所組成的六個系統,它們屬於物質範疇,故有自身的運動規律,以反映生理和病理的變化。辮證的方法,就是按照六經的客觀規律去分析疾病,去認識疾病,務使主客觀統一起來,就達到辨證之目的。
   然而,辨證一定要言之有物,絲毫不能離開物質的存在,六經絕非空洞的名詞遊戲,它既有受邪之體,又有所病之因。有能有所,以見證由體生,證由體定之理。因爲辨證之法是從六經之體而求證,由於六經之體各異,故每經的證候特點也就隨之不同。這就爲辨證時創造了有利條件。但也應該看到,六經所反映的證候,又有共同規律可循,這是因爲證侯的産生,決定於六經的陰陽對立變化的規律。所以,陽與陰對立,有陽證也就必有陰證,表與裏對立,如有表證也就必有裏證,寒與熱對立,若有寒證也就必有熱證.虛與實對立,故有虛證也就必有實證。這種相對而生的八個證候,它們既是疾病中的陰陽矛盾産物,又是疾病對立的統一。因爲它們不超出相對而生的陰陽、表裏、寒熱、虛實的發病規律,古人就叫做“八綱”辨證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《傷寒論》的文章結構,是以條文形式組成,據趙開美複刻的宋本《傷寒論》 ,有398 條之多。傷寒論,既然用條文以表達辨證論治,因此,學習《傷寒論》的基本要求之一就是理解條文和條文之間相互聯繫的意義。
    應該看到《傷寒論》398條,是一個有機的整體,在條文之間,無論或顯或隱,或前或後,彼此之何都有聯繫。作者在寫法上,充分發揮了虛實反正,含蓄吐納,對比互明,言簡義永的文法和佈局,從而把辨證論治方法表達無遺。

爲此,學習《傷寒論》先要領會條文的排列組合意義,要在每一內容中,看出作者的佈局和寫作目的,能學到條文以外的東西,要與作者的思想共鳴,才能體會出書中的精神實質。
    基於上述要求,試將《傷寒論》398條的相互關係,按六經範圍加以論述,以爲學習《傷寒論》提供參考。

 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上 編

辨 太 陽 病 脈 證 并 治

    太 陽 之 為 病 , 脈 浮 , 頭 項 強 痛 而 惡 寒 。

    太 陽 病 , 發 熱 汗 出 , 惡 風 脈 緩 者 , 名 為 中 風 。

    太 陽 病 , 或 已 發 熱 , 或 未 發 熱 , 必 惡 寒 , 體 痛 ,嘔 逆 , 脈 陰 陽 俱 緊 者 , 名 曰 傷 寒 。

    太 陽 病 , 發 熱 而 渴 , 不 惡 寒 者 , 為 溫 病 。 若 發 汗已 , 身 灼 熱 者 , 名 曰 風 溫 。 風 溫 為 病 , 脈 陰 陽 俱 浮 , 自汗 出 , 身 重 , 多 眠 睡 , 鼻 息 必 鼾 , 語 言 難 出 。 若 被 下 者, 小 便 不 利 , 直 視 失 溲 , 若 被 火 者 , 微 發 黃 色 , 劇 則 如驚 癇 , 時 瘛 瘲 ; 若 火 熏 之 , 一 逆 尚 引 日 , 再 逆 促 命 期 。

    病 有 發 熱 惡 寒 者 , 發 於 陽 也 ; 無 熱 惡 寒 者 , 發 於陰 也 。 發 於 陽 , 七 日 愈 。 發 於 陰 , 六 日 愈 。 以 陽 數 七 ,陰 數 六 故 也 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導言

傷寒論》 的歷史變革

《傷寒論》 原名叫《傷寒雜病論》 。也有人叫《傷寒卒病論》 ,考“卒”字乃是“雜”字的誤寫。
     這部書是西元196 年-204 年後漢人張機(字仲景)所寫的作品。
     張仲景,南郡涅陽人,約生於西元150-219年,他的事迹漢書無傳。據唐《明醫錄》載.“甫陽人,名機,仲景乃其字也。舉孝廉,官至長沙太守,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,時人言,識用精微過其師。所著論,其言精而典,其法簡而詳,非淺聞寡見所能及。”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我編寫的這本小冊子,專題講述了《傷寒論》裏的十四個問題。但這些問題並不是孤立存在的,而是有它的系統性和彼此的內在聯繫。例如,第一講闡述了《傷寒論》的歷史沿革和對六經辨證的認識,以幫助讀者正確理解此書的涵義,第二講論述了《傷寒論》條文排列的有機聯繫,例析了《傷寒論》的辨證思想和方法,第三講是講六經爲病提綱證的現實意義,第四講介紹了《傷寒論》的氣化學說,是以傳統的醫理去分析六經、六氣陰陽變化的規律。以上四講爲本書的總論,它起到指導各論進行辨證的作用。
  從第五講至第十三講爲各論採用了以方帶證的歸類方法,把太陽病、陽明病、少陽病、太陰病、少陰病、厥陰病的主要方證進行了歸納,並附有後世的方證和醫案,以加強臨床使用。
    最後一講是本人使用經方的心得體會,也是對上述各論的簡明、扼要的總結。希冀在理論上有所啓迪,對臨床有所借鑒,而爲本書寫作之目的。限於個人的水平,書中一定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,敬希讀者不吝批評指正。

1982 5月於北京
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來源:維基百科

劉渡舟(原名劉榮先)

1917年10月9日-2001年2月3日

生於遼寧省營口市

中醫學家,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,當代著名中醫學大師,傷寒學專家著力於《傷寒論》的研究。強調六經的實質是經絡,重視六經病提綱證的作用。提出《傷寒論》398條條文之間的組織排列是一個有機的整體。臨床辨證善抓主證,並擅長用經方治病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一般情況下,病在表的用汗法,在裏的用下法,寒證用溫法,熱證用清法,虛證用補法,實證用攻法,半表半裏用和法,痰飲積聚、瘀血腫脹等用消法。但是,在臨床中有時一種治療方法不能解決問題,則要根據病情需要,綜合數法,以達其治癒疾病的目的。如陰虛而兼表證用滋陰解表法;正虛邪實用攻補兼施法;上熱下寒須寒熱並用法等。

        (1)汗法(解表法、解肌法)

        汗法是用辛散透發具有發汗作用的藥物,以開泄腠理,調和營衛,發汗袪邪的一種方法。由於外邪侵襲人體,大多始於皮毛,然後出表入裏,故當邪在皮毛肌表,尚未入裏之時,即應採用汗法,使邪從汗解。汗法具有解表、退熱、止咳、定喘、消腫、透疹、袪風等作用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健康人脈象應為一次呼吸跳4次,寸關尺三部有脈,脈不浮不沉,和緩有力,尺脈沉取應有力。常見病脈有浮脈、沉脈、遲脈、數脈、虛脈、實脈、滑脈、洪脈、細脈、弦脈等。

中醫學名詞。手指感到的脈動徵象。有浮、沉、遲、數(shuò)等二十多種。人有疾病,脈象常發生相應的變化和反映,是中醫辨證論治的依據之一。
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

  在世界各地的經方派中醫大多靠口耳相傳,經方派常言「一劑知、二劑已」(意為:一劑見效、二劑痊癒),但並不是每個中醫師都能達到這個境界。台灣的名中醫張步桃在著作中說到「每個患者應該給他的中醫師三次機會」。因此一但發現看診之後沒有顯著效果,一定要與醫師再溝通換藥。正所謂「醫生緣、主人福」,看醫生也等於看緣份,並不是名醫就可以醫好每個人。

  

田安然中醫診所
中醫界的腎臟病權威,且對於皮膚相關疾病的醫治廣受網友好評,處方以經方為主,會視狀況採用時方。 

醫師: 田安然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1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