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來源:台灣醒報

【台灣醒報記者林怡秀報導】中藥別亂吃,當心補身不成,反而吃出猛爆性肝炎!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師黃伯瑜表示,中藥會吃到有猛爆性肝炎,多半是吃到已經發霉的中藥材,產生黃鞠毒素所導致;另外屬性完全不同的中藥材混著吃、或劑量吃太多等也很傷肝,呼籲民眾未經醫師處方,別隨便服藥。

 

一名家住馬祖的妙齡女子,雖然本身沒肝病,但22歲那年因經期不順,服用來路不明的調經中藥,意外引發猛爆性肝炎,經過洗肝、洗腎,才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。

 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  在世界各地的經方派中醫大多靠口耳相傳,經方派常言「一劑知、二劑已」(意為:一劑見效、二劑痊癒),但並不是每個中醫師都能達到這個境界。台灣的名中醫張步桃在著作中說到「每個患者應該給他的中醫師三次機會」。因此一但發現看診之後沒有顯著效果,一定要與醫師再溝通換藥。正所謂「醫生緣、主人福」,看醫生也等於看緣份,並不是名醫就可以醫好每個人。

  

田安然中醫診所
中醫界的腎臟病權威,且對於皮膚相關疾病的醫治廣受網友好評,處方以經方為主,會視狀況採用時方。 

醫師: 田安然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

  經方,中醫術語,有兩種意義,一是指醫家在治療過程中發現確有療效的「經驗之方」,一是指在張仲景著作傷寒論、金匱要略中使用過的「醫經之方」。

  在明清之前,經方一詞主要是指「經驗之方」,在漢朝時曾經存在的經方派,所指的也是前者。在清朝初葉,出現另一支,尊古的經方派,他們稱張仲景著作使用過的方劑是「經方」,而後世醫家及溫病學派設計的方劑則是「時方」,他們反對時方而主張用經方。因為他們的影響,近代中醫界所說的經方,其意義則轉而成為後者,張仲景醫經之方。

  經方的另一種說法,也是現今中醫學界最為普遍的說法,是指中國漢朝張仲景所著《傷寒雜病論》(後世分為《傷寒論》及《金匱要略》二書)所記載之方劑。

  而丁甘仁醫案此書中記載一段序

予之得交甘仁先生也有年矣。先生嘗曰:道無術不行。昔故聞而疑之,竊謂江湖術士,有時自秘其長,以要人重幣,醫雖小道,為病家生命所托,緩急死生,間不容髮,何處可用術者?先生曰:是有說焉。昔者卞和得良璞,獻之荊台,楚王以為燕石也,三獻不受,卒刖卞和之足。齊王好竽,雍門子抱琴立於王門,三年不得見,夫雍門子之琴誠善矣,其如王之不好何。夫交淺言深,取信良難,況在死生存亡之頃。欲求速效,授以猛劑,則病家畏;素不相習,漫推心腹,則病家疑。疑與畏交相阻,雖有上工良劑,終以棄置不用。嗚呼!此亦荊台之璞,王門之琴,卞和、雍門子所為痛心者也。聞古之善醫者,曰和曰緩,和則無猛峻之劑,緩則無意切之功,凡所以免人疑畏而堅人信心者,於是乎在。此和緩之所以名,即和緩之所以為術乎。先生之言如此,可以知所尚矣。嗟夫!自金元四家而後,各執仲景一偏,以相抵牾,異說蜂起,統系亡失。葉薛以來,幾乎奄忽不振,先生愀然懮之。每當診治,規定六經綱要,輒思求合於古。故其醫案,胸痹用栝樓、薤白;水氣用麻黃、附子、甘草;血證見黑色,則用附子理中;寒濕下利,則用桃花湯;濕熱,則用白頭翁湯;陽明腑氣不實,則用白虎湯;胃家實,則用調胃承氣;於黃疸則用梔子、柏皮;陰黃則用附子。雖劑量過輕,於重症間有不應,甚或連進五六劑,才得小效,然此即先生之道與術,所以免人疑畏者也。予率性婞直,寧終抱卞和之璞、雍門之琴,以待真賞,於先生遺說,背負良多。爰略舉大凡,俾讀先生醫案者,得以考焉。

CMR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